Quantcast
Channel: 左边频道 »清明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$
0
0

清明一到气温便升高,草熏风暖,屋前梨花淡白,柳絮如烟般飘飞在大城小巷中,虽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,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,人生能有几度清明?记得多年前,看过一位作者在报上报怨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。但如今值得安慰的现象之一,是每年的清明节,通往各墓区的道路都会堵车。而从太仓周边地区来看,也似有“百万车军”在路上,更有旅游社推出申城至苏城的“扫墓团”。今年的春游高峰在清明小长假里,预计铁路上海站将输送旅客94万人次。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,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拜先祖和缅怀死者的纪念日,更多的是为了脚踏青草赏阅万物的复苏。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 

清明在春分之后,谷雨之前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之说。此时天气晴朗,春意正浓。“桃花雨过菜花香”小麦即将孕穗,油菜已经盛花,但又有冷空气入侵。古人要禁火吃冷食,因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于是就在清明时定了踏青、郊游、荡秋千、踢足球、打马球、插柳、拔河、斗鸡等户外活动,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,活动筋骨,增加抵抗力。因此,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,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,使这个节日,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,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;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,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。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本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到了唐朝,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约在清明前后,因两者日子相近,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。在墓前祭祖扫墓,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,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。秦汉时代,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。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太仓在清明节有吃青团、吃清明螺、插柳挂麦叶、放风筝等习俗依然流传。在糯米粉中加入浆麦草的汁,做成团子,包入枣泥、豆沙或肉馅。团子放在烧开的水中煮或是用新菜叶垫底,放在蒸笼中蒸熟,这青团子油绿如玉,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,吃起来甜而不腻,肥而不腴。“五样六样,不及螺蛳炖酱”此时螺蛳尚未繁殖,最为丰满肥美,用它与葱姜酱酒一同炒或挑出螺肉再拌、炝都是美味,本地就有将螺蛳放在酱中炖熟的吃法。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 放纸鸢就是放风筝,为民间传统游戏。大都在春风和煦的二、三月里,清明正好是春光明媚的时候,在空气清新的田野上奔跑着放飞风筝,可以吐故纳新,促进血液循环。古代人插柳,认为可以驱鬼辟邪,所以人们纷纷在门前插上柳枝,或把柳枝放在灶台和门上。太仓农村还有用别针在袖管或胸前别一片麦叶的习俗,用来驱邪。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 

同过清明节,但各地习俗不尽相同。“追思犹怨满清明”都以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为基本主题。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、紫笋茶,并有祭厉台、迎城隍出巡的习俗。海宁清明夜,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,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。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,据说喝了可以明目。绍兴人上坟时,要准备一些糖果、饼干,称为“上坟果”,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。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“斗鸡子”的习俗。滨县的儿童,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,谁的鸡蛋先破,谁就是输。

人生看得几清明

苏轼在《和孔密州东栏梨花》的诗中写道:“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飞时花满城。惆怅东栏一株雪,人生看得几清明。”在这旖旎的风光中,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磨难又算得了什么,光阴如过隙白驹,人生苦短。现在的清明节,对于人们来说也许有着更多的含义,这不仅是一种民俗,还是一种文化,更是一种对待死和死者的态度,在这些繁琐的礼仪中,建立起对生命的终极价值。清明节是在对死者的祭祀中,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“生”的意义。

文图/无语(原载于《金太仓杂志》2014年第2期》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





Latest Images